2023-11-25-随笔
本文最后更新于:几秒前
1 套路
很多时候说实话,在讨论作品的剧情也好,人物也罢,我在发现话题划向作者的安排合理与否的时候,总会觉得没劲。
这跟跑团的时候所谓“场外”的感觉有点像。原本讨论人物性格的话题风向一旦转向了类似讨论这里“是不是在洗白”之类的讨论时,那也太没劲了。
举个例子,就拿 mygo 来说吧,就像そよ在演奏春日影之后(不是),插入了そよ升学之前的回忆,然后后面再演出对同伴们的冷漠,然后评论回忆是洗地之类的感觉。再比如说祥子,mygo 的十三集最后一段诚然对于一部原创番的安排上来说,距离下一季还遥遥无期的情况下,这样确实非常难受,但对于真正带入人物之后,不把角色看作作者笔下的傀儡,而看作一个活生生的人的话,这样的表现被观众概括为“洗地 ”着实替角色感到有点难受。
在讨论人物的时候,不带入一下作品内,而始终从“壁外”来评价,总觉得怪怪的。对于角色来说,这不是回忆,而是她的亲身经历,性格与经历互相影响,经历塑造了性格,性格而又促使角色在当时的情景下作出了这样那样的行动,而我们作为观众,通过欣赏角色们做出的行动而组成的名为“剧情”的东西,去感受一个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我觉得才是令人兴奋的地方。
不过也话说回来了,也有可能是作者的写作或创作方式并没有感染到观众,才让观众们产生一种相对角色的“疏离感”,这种情况下,再说观众们没有带入的话,对于观众想象力的要求就显得太傲慢了()
虽然说,我觉得剧情安排或多或少都会影响一点人物塑造,但我其实想说的是,观众们在感受作者笔下角色的魅力时,如果太过于在意所谓套路,换句话说,只要是因为这种安排是别人用过的,或者用的比较多的话,就会变得错失感受一个生动角色的机会,我感觉这样是挺可惜的。
其实之前忘记看哪本书了,里面有做过一个类似这样的假设:
说在很久以后,笑话发展到了一种很高的程度,人们把所有的笑话套路都做了编号,(因为人类语言符号是有限的,所以理论上这是可行的(?))所以当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开关于笑话的派对的时候,大家都不直接说笑话本身,而是直接喊编号了。就类似于“anh1928!”大家知道是什么笑话,哈哈一下,“nhi8290!”大家又简单哈哈一下。但是有意思的是作者给这个故事结的尾:这时有一个人走上了讲台,说:“各位注意,我现在想讲一个笑话,这个笑话是 smxi2821号!”于是全场爆笑,因为编号里没有这个笑话,虽然在这种假设下这种笑话应该也是被编号了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亲自再听一遍这个笑话。
可能讲出来之后有点没当时那本书里作者想表达的那意思,我又忘记是哪本书了()
总之就是,用烂所谓套路的情况固然存在,但是在真正观看一部作品的时候,与作品本身剧情安排并无关系的这样一种参数,即“套路”的使用次数,却会使观众对于沉浸或带入作品内部的过程产生影响,对作品内角色产生“疏离感”,更严重时降低对整部作品的评价,我觉得这对作者也好,作者笔下的角色也好,可能都是一种可惜吧(?)
2
发现近年来看番的时候被触动的时候眼睛湿润和鼻头一抽的频率越来越高了,可能是件好事
从小听到大的话叫“男子汉大丈夫不许流泪”、“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后来的教育又告诉我说“哭出来”也是释放压力和表达的非常好的方法,没有必要压抑这种反应,可惜这后来的教育来的有点晚,而那些话又教我的有点早。
值得高兴的是,最近这些话造成的习惯看来在多次敲打下变得松动了
然后这次眼眶湿其实是因为刚看完葬送的芙莉莲最新一话 tv(明明漫画剧情都已经看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