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后更新于:几秒前
1 前言
也快学期末了,是时候复习一下专业课了。
今天简单复习一下高频第五章的课,过这么久也就别指望能深入到太原理层面复习了,还是更注重作业题吧。
电路别忘完了啊:
【阻抗Z】=【电阻R】+j【电抗X】
【导纳Y】=【电导G】+j【电纳B】
2 【第二章】选频网络 √
2.1 基本概念
(填空题)选频网络的作用:选频、负载、信号传输(耦合/阻抗变换)
教材:选频网络能够选出我们需要的频率分量和滤除不需要的频率分量
2.2 串联谐振回路
2.2.1 重要参数

定义 -> 电路 -> Z -> X -> ω0 -> ρ -> Q -> ξ -> N(f) -> B -> φ−ω
串联谐振回路有如下重要参数:
- 谐振频率 ω0
谐振频率是由储能元件决定的,
ω0=LC1
- 特性阻抗 ρ
回路谐振时,电路呈现纯阻性,感抗等于容抗,即特性阻抗:
XL0=XC0=ω0L=ω0C1=L/C=ρ
- 品质因数 Q
用于表示回路损耗大小的值。谐振的时候,特性阻抗和电阻的比值称为品质因数:
Q=Rω0L=ωocR1=Rρ=R1∙CL
扩展:谐振时,电感和电容上的电压达到最大值,且为输入电压的 Q 倍,需要注意耐压问题
∣ν˙Lo∣=∣ν˙Co∣=Ioρ=RVs∙ρ=Vs∙rρ=Vs∙Q
- 广义失谐系数 ξ
与品质因数相似,广义失谐系数描述回路失谐大小,由失谐电抗比电阻:
ξ=R((失谐时的电抗)X)=RωL−ωC1=Rω0L(ω0ω−ωω0)=Q0(ωoω−ωωo)
失谐不大的时候:
ξ≈Q0⋅ω02Δω=Q0⋅f02Δf
- 谐振曲线 N(f)
描述了回路电流和输入电压频率之间的关系,Q 值越大越尖锐,选择性越好,越小越宽,通带宽。Q 值不同即表示损耗 R 不同。

N(f)=回路谐振电流当前回路电流=1+jξ1
- 通频带 B
回路外加电压幅值不变,改变频率后,结合谐振曲线观察,当回路电流下降到谐振电流的 21 时,对应的频率范围即通频带。根据上述定义,当 I˙oI˙=1+ξ21=21 时,则说明广义失谐系数为 ±1 ,则根据失谐系数与品质因数的关系有:(失谐不大时)
B=2Δω0⋅7=Qω0
- 相频特性曲线 φ−ω
呃,好像没怎么用到:

2.2.2 能量关系
谐振时,无疑是输出功率最大的(回路电流最大)。电感和电容上存储的瞬时能量最大值相等。整个回路中的能量保持不变,在线圈和电容器之间相互转换。
2.3 并联谐振回路
定义为电感、电容和外加信号源相互并联的电路。但由于电感线圈是有一定的内阻的,为了计算方便,可以将电感内阻转化为电导,如下图所示:

2.3.1 重要参数
- 谐振频率 ω0
高频情况下 ωL>>R ,回路谐振时,电纳为零,谐振频率与电阻无关,依然为:
ω0=LC1
XL0=XC0=ω0L=ω0C1=L/C=ρ
- 谐振电阻 Rp
注意谐振电阻并不等于 R,为做区别加入下标。
Rp=Gp1=LCR1=CRL
考虑与特性阻抗的关系,有以下关系:
RP=ρ2/R
- 品质因数 Qp
与串联一致,谐振的时候,特性阻抗和电阻的比值称为品质因数:
Qp=Rρ
考虑与谐振电阻以及特性阻抗的关系,有以下关系:
RP=Qp⋅ρ=Qp2⋅R
由 RP=Q⋅ρ 可以看出,谐振电阻为特性阻抗(感抗/容抗)的 Qp 倍,若 Qp 很大时,谐振电阻将会非常大。
Qp 一般为几十到几百,信号源的电流不大,而支路上的电流却为信号源的 Qp 倍,因此并联谐振又被叫做电流谐振。
ξ=R((失谐时的电抗)X)≈Q0⋅ω02Δω=Q0⋅f02Δf
- 谐振曲线 N(f)
【回路端电压】在信号源电流不变时,与【频率】的关系。串联回路用电流比表示,而并联回路用电压比来表示。

N(f)=回路谐振电压当前回路端电压=1+jξ1
电路性质:

B=2Δω0⋅7=Qω0
- 相频特性曲线 φ−ω
()

负载和内阻对于回路的影响
并联谐振回路的 QL 与 Rs 和 RL 同相变化,因此在 Rs 和 RL 较大的情况,可以使用并联谐振回路,而获得较好的选择性(Q 变大)
2.4 等效互换,阻抗变换
2.4.1 电感抽头

接入系数 P:抽头点电压与端电压的比
P=VdbVab
同时也等于:
P=L1+L2L1=LL1
由接入系数出发,由于能量上的等效,所以:
Rs′=P21Rs
Is′=Is⋅P
2.4.2 电容抽头

P=n1=C1C2=C1+C2C2其中C=C1+C2C1C2


3 【第三章】高频小信号放大器
3.1 Y 参数与等效电路
3.2 电压增益的计算
4 【第四章】非线性电路、时变参量电路、变频器
45678 章都属于非线性电子线路,本站开始对后面的章节做了一点铺垫。
4.1 非线性电路
4.1.1 非线性元件的频率变换作用
4.2 变频器
4.3 混频器
5 【第五章】高频功率放大器 √
5.1 概述
第五章题目是高频功率放大器,作用和其出现的理由如下:
- 作用:放大高频大信号,使得其在发射机的末级能够获得足够大的功率
- 出现理由:解决高效率与高功率输出两个问题
简单来说,这种放大器有如下特点:
- 工作频率高
- 相对频带宽度窄
- 负载形式为选频网络
- 工作在丙类/乙类状态
关于放大器的甲/乙/丙等类工作状态,找个时间再复习一遍吧目前暂时理解为跟通角 θc 有关吧。
感性上来理解,功率放大器简单说可以看作“能量转换器”,将供给的直流能量转换为交流能量,从而放大信号。
接下来会随手记录一点本章重点、题目以及个人理解:
- 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 折线法分析👆这个东西
- 应用电路
- 习题实践大概这四个部分吧。
5.2 谐振功率放大器
5.2.1 原理
牢记老师叮嘱,先上图。
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原理电路:
可分为四个部分:
- 中间晶体管:起到放大作用的有源器件
- 右侧谐振回路:负载
- 下方俩直流偏置:为晶体管提供直流能量与静态工作点
- 左侧高频信号:输入,提供待放大的信号
晶体管的特性曲线:
左图为输入特性曲线,右图为输出特性曲线很明显是非线性的,所以用理想折线进行近似,此处 VBZ 就是截止偏压。由于这玩意工作在丙类状态,要求通角 θc 不是要 <90° 嘛,所以后面通过 VBB 和 VBZ 的配合便可以控制通角的范围。具体见下图。
工作在谐振功率放大器中的晶体管特性曲线:

中间就是晶体管的特性曲线,跟上面一样。下方是输入端的曲线,可以看到通过 VBB 的反向偏置,使得通角被限制在了一定的范围,可以假象一下若没有 VBB 的反向偏置,通角便会增大。右侧是输出端电流曲线,可以看出输出的集电极电流为尖顶余弦脉冲。尖顶余弦脉冲输入到谐振回路中,经过滤波作用,便可以输出正弦信号了。
晶体管各部分 V-I 关系曲线

5.2.2 功率与效率
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功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 输出直流功率 P==VCC∗IC0
- 输出交流功率 PO
- 晶体管的集电极耗散功率 PC
这三个功率之间的关系为:
P==PO+PC
衡量谐振功率放大器的效率,集电极效率:
ηC=P=PO=PO+PCPO
5.2.3 折线法分析
先上图:


折线法分析其实主要是上面第一张图,不过出于个人因素,先记录一下之前模电就没有完全理解的第二张图。
这里的输出特性曲线,实际上每一次只能挑其中一条看,之前很多时候都误解了这一点。临界线,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在很多次不同的 eb 给定的情况下,随着 Rp 增长, ic 转折的点所拟合出的一条直线。另外在欠压区的这段线,其值约等于 vBmax=−VBB+Vbm,也就是包括了基极偏置电压和输入电压的最大值。
再说一下这第一张图,首先右上角的原型就是输出特性曲线,也就是刚刚说的给定一次 eb 的情况,左侧为输出电流和输入信号的关系,下方为 ec 和输入信号的关系。
输出特性曲线这里,随着负载的增大,ec 和 ic 都在变化,以 B 点为分界,A 点这边是欠压,C 点这边是过压,顺带一提,这里的“欠”和“过”描述的是指【交流输出电压】。
5.2.4 各部分电压变化引起的状态变化
下面分三部分讨论一下,改变直流供给电压和输入信号的振幅会引起【工作状态】怎么样的变化。
为讨论方便,再贴一下图:


5.2.4.1 改变 VCC 试试
由于只改变 VCC 其他不变,所以:
- 输出部分通角不变,输入电压振幅不变,转移特性曲线不会变化
- 负载也没有变,所以负载线斜率也不会变(或者叫动态特性,就是标 123 的那根线)
- 只左右平移负载线
5.2.4.2 改变 VBB/Vbm 试试
从图上可知,若增大 VBB ,则会使得通角变小,并且由于 vBmax=−VBB+Vbm ,因此增大的话会使得欠压区的这段线逐步下移,也就是若原本工作在临界的话,这时将会工作在欠压状态。同时改变 Vbm 也同理。
5.2.4.3 波形总结
欠压区记住这条就好:
vBmax=−VBB+Vbm
过压区的临界线记住这条就好:
iC=gcrvC
斜率就是饱和临界线跨导,注意跟输入特性曲线那边的跨导稍微有点区别。
5.2.5 应用电路(复合输出回路)

原理电路中的谐振回路在复合输出回路中被叫做【中介回路】,RA 和 CA 一起看,是【辐射电阻】和【等效电容】,Ln 和 Cn 在回路中用作调谐,使得天线回路处于谐振状态,以获取最大的功率。
从能量的角度来说,复合输出回路有两个地方有耗散功率,首先第一个就是上面讨论过的晶体管【集电极耗散功率】,其次就是中介回路中的【中介回路耗散功率】,因此实际做有用功的只是 Po−Pk 这部分了。
这里有几个做题里常见的参量,做一下记录:
r′
天线回路谐振时,反应到【中介回路】的等效电阻,也可以算是一种输出电阻吧
Rp′=C1(r1+r′)L1
将 r′ 考虑进来之后的【中介回路等效 Rp 】,可以看到和上面的 r′ 成反比
5.2.6 做题能用上的变量关系总结
系数:
Icm1=IC0∗g1(θc)
【波形系数】通常会给出通角,波形系数根据通角查表可得
Icmn=icmaxαn(θc)
【分解系数】跟上面有点微妙的区别,此处是由傅里叶级数求系数法所得的,大概意思就是用一个【由通角决定的系数】去分最大值吧()
输出功率、效率:
PO=21VCMICM1=21Icm12Rp=21RpVCM2
第一个等号后面是定义,另外由于【欠压】的时候【输出电流】几乎不变,【过压】的时候【输出电压】几乎不变,因此这两种情况【输出功率】大致与【谐振阻抗】成比例增减
ηc=P=Po=Po+PcPo
这个还是好理解的,效率为【输出功率】比上【直流功率】其中,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出发,【直流功率】=【输出功率】+【集电极耗散功率】
谐振阻抗:
Rp=ICM1VCM
谐振啊,谐振
若关注于输出:
vCmin=gcriCmax
也就是说当输出电压最小时,输出电流最大
VCC=VCmax+VCmin
输出这边的电压关系
6 【第六章】正弦波振荡器
6.1 振荡器的分类
6.2 反馈型 LC 正弦波振荡器
7 【第七章】振幅的调制与解调
7.1 原理
7.2 电路
7.3 检波原理
7.4 检波电路
8 【第八章】 角度调制与解调
8.1 原理
8.2 电路
8.3 鉴频原理
8.4 鉴频电路
9 作业
9.1 第二章 5





9.2 第三章 2



9.3 第五章 6







9.4 第六章 2




9.5 第七章 6






9.6 第八章 3


